2011年5月5日 星期四

台灣紅玉---台茶18號

台灣產製紅茶最早於日據時代,一開始是試種在桃園地區,但成效不好。一直到1920年代引進印度阿薩姆紅茶,分別在埔里、水里、魚池等地區試種,結果發現日月潭地區氣候環境非常適合阿薩姆種生長,成效非常優秀,所製成的紅茶在各地茶會皆得到相當高的評價,所以南投的埔里、水里、魚池等地區種植紅茶的風氣從此逐漸發展。















  • 紅玉的歷史背景與產地
    台茶18號是由緬甸大葉種紅茶(母系)與野生的台灣山茶樹(父系)配種孕育,由台灣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歷經50餘年的試驗研究選拔出的新紅茶品種,於民國88年6月經當時的台灣省農林廳審查通過,正式登記命名為-台茶18號;且於92年茶葉改良場百周年慶票選俗名為『紅玉』。是世界獨有的紅茶品系,目前種植於南投魚池一帶。近年來亦有農民在南投民間試種,成效頗佳。


    紅玉的色香味
    紅玉其茶湯顏色就如其名(紅玉,茶湯如紅寶石般透亮豔紅)而得名,因具有台灣山茶的基因,所以沖泡後帶有天然肉桂的淡香,入口則留有一股清涼的薄荷芳香感,香味之獨特曾讓英國的紅茶專家讚譽為「台灣香」,是兼具香氣和甘甜口感的紅茶,滋味溫順醇香,非常適合純飲。
    另外,由於紅茶屬全發酵茶類,製程與茶葉香氣、滋味迥異於部分發酵茶類,若以傳統中式茶藝壺沖泡,較難表現台灣紅茶的特色,所以茶改場建議可改用玻璃或瓷製茶具沖泡條型全葉紅茶,這樣的方法可將其中的薄荷與肉桂特殊香氣完全釋放,享受最正統的台灣紅茶。



  • 紅玉的製造
    茶菁 → 萎凋 → 揉捻 → 解塊 → 發酵 → 乾燥 → 分級 → 包裝
    萎凋:茶葉採摘下來後,製造的第一道工序是送入製茶所內的通風處靜置,其目的在於消散茶葉的水氣,製茶師傅稱這道工序為「消水」,原則上季節不同消水程度也不同,揮發程度大約為35%-50%的比重,茶葉會在這種自然狀態下逐漸蒸發減少水份而產生香氣,開始微發酵;紅茶與其它茶種不同,不需要日光萎凋,所以當我們看見戶外的馬路或廣場放置著接受陽光乾燥的那些茶葉,並不是拿來製作紅茶的。
    揉捻:室內靜置的茶葉會萎凋變得柔軟,接著製茶所會以手工或機器的方式搓揉這些茶葉,破壞茶葉組織,讓茶汁與芳香成份因擠壓而釋出於茶葉表層,原本一片一片的茶葉最終因搓揉而捲縮為條索狀,為了讓茶葉內含的多元酚類化合物可以盡量釋出,於是揉捻的擠壓力道、茶葉投置量、揉捻時間等要特別留意,揉捻程序讓紅茶的氧化程度提高,未來沖泡茶葉不僅可促使成份快速溶解,也方便茶葉的包裝保存。
    解塊:茶葉揉捻過程中會因為擠壓作用而有部份成為團塊的情形,此時必需將團塊狀的茶葉打散,防止揉捻帶來的高溫破壞茶葉品質,解塊後的茶葉依工序不同,有時會再揉捻一次,有的則在解塊後直接進行二堆。
    發酵:或稱二堆;揉捻完成的茶葉會均勻舖開於發酵床接觸空氣,視天氣狀態控制時間,讓茶葉在溼度狀態發酵,通常發酵溼度大約為90%,室溫以25°C-26°C為宜,發酵時間的長短關係著紅茶的風味,發酵時間短,香氣濃郁口感較淡薄,時間長則反之,紅茶在發酵過程裡不斷氧化消除茶菁味道,原本茶葉中的兒茶素轉化為茶紅質及茶黃質,茶紅質會影響沖泡的水色,茶黃質則是香氣口感的決定因素,卓越的製茶師傅會依據經驗技術調整這兩者的比例關係,待茶葉變為紅銅色澤及出現特殊香氣便完成了發酵工序。
    乾燥:乾燥程序是利用高溫,讓茶葉停止發酵與氧化作用,一般說來乾燥工序會分二階段進行,第一階段將茶葉的水含量烘到剩16%-24%,第二階段則烘到3%以下的水含量,當茶葉的水份低於3%,色香味等個性也就跟著定型,較方便保存。
    分級包裝:在此之前,初階的紅茶便算製成,也是我們經說的「粗茶」或「毛茶」,事實上,茶葉的發酵從萎凋開始到一直存在著,採摘下來的茶菁在溫度與溼度的不同環境裡持續氧化,經過先前的工序卻讓紅茶的風格正式形成,每位製茶師傅製作的紅茶也在這些工法中有了品質的分野。粗茶產生後尚需經過篩選分級的程序,也就是按白毫、小葉、碎葉、茶末等葉形進行分等後才會進行包裝,成為我們買到的產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