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3月25日 星期四

中國品茗的歷史



飲茶始於中國,在本草中所記載的「神農嚐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之」當時茶是做為藥用。歷史上記載最早有飲茶習慣是在春秋、戰國時期,而文字的記載則是在西漢末年王褒所撰的「僮約」,證明當時社會已有飲茶習慣、專用器具,並且有買賣的商品交易行為。

唐朝與宋朝是茶葉的重要發展時期,有「茶興於唐而盛於宋」之說法,唐代中期陸羽所著的「茶經」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專著,其中舉凡樹種的介紹、茶之產地、製茶的工序與器具以及飲茶的方法等均有記載。宋朝則是出現了烏龍茶,當時的產茶區域也向南移至現今閩南、武夷區域,此區域的茶稱為「建茶」,而飲茶方式「點茶」也相當接近我們現代飲用的方法。

到了明朝,在製茶技術上有很大的進步,當時的炒青茶到目前仍然是大宗茶類。明末清初相繼出現了黃茶、黑茶以及白茶等,最後出現的是晚清的紅茶,至此茶葉分為六大類:綠茶、烏龍茶、紅茶、黃茶、白茶、黑茶等。

根據歷史書籍記載,早在300餘年前在台灣便發現有茶樹,但大都是野生茶樹;然而台灣真正發展茶樹栽培管理及茶葉製造,是在200餘年前先人從福建武夷山引進茶種及種植在台灣北部開始;台灣的地理、氣候及環境非常適合茶樹生長,是世界有名的茶葉產區,所產製的茶葉包括綠茶、包種茶、烏龍茶及紅茶等,其中尤以包種茶及烏龍茶更是馳名世界。